铁原血战:5万美军突不破志愿军2万人的防线,宣告磁性战术失败
1951年4月,我英勇的志愿军入朝作战已经半年。美军连番遭遇打击之后,战线一退再退,损失亦相当严重。美国国内相当不满,时年70岁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可阿瑟被解职,由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接替担任。李奇微信心满满地要和中国人一决高下,一到朝鲜就看出了志愿军的一项致命弱点,他决定抓住这个弱点狠狠地打。但是,志愿军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一、李奇微的发明磁性战术
李奇微在反思前三次大的战役时,从一项作战记录中看到一组蹊跷的数字:
第一次战役(为便于理解,均采取我方通称,即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云山战役痛歼美军,至11月2日美军溃退,历时8天。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发起攻击,到12月2日停止战斗,历时7天。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1950年12月31日战至1月8日,历时8天。
三次战役的持续时间都是七八天,明明志愿军当时已占尽主动,却没有进一步扩大战役规模,追击美军。这个时间绝非巧合。
展开剩余88%李奇微结合各种情况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志愿军的补给条件,只能支持一个星期左右的攻势,也就是所谓的“礼拜攻势”。
这一现象本来不难发现,以麦克阿瑟50年戎马生涯之经验,应该知道志愿军的这个特点,但他并没有采取针对性行动。原因无非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思想做怪,只想一力降十会硬碰硬打服中国人,根本不屑于研究敌人。
李奇微吸取麦可阿瑟的教训,转换了一副敬畏规律、敬畏敌人的态度,这是职业军人应有的态度,战争规律是铁打的,谁忽视基本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对敌人保持敬畏也是应该的,你越是敬畏他们,你的损失就越小。
李奇微针对志愿军的作战特点,制定了一套全新战术:磁性战术。
在这套战术指导下,美军必须要改变以往骄傲不可一世的姿态,当志愿军发动攻势时,不能打得太猛烈,应适度放志愿军突破自己的阵线。但也不是无底线地撤退,还要同志愿军保持一定接触。每天昼间战斗,夜间则脱开距离,大约保持30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大概是志愿军夜间强行军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以免志愿军乘夜袭击。因其既不过分紧咬、也不脱离接触,交战双方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磁铁一样的吸力,故而称之为磁性战术。
这种打法与麦克阿瑟式的狂飙突进大异其趣,不仅美国人自己无法理解,一线的志愿军也不太适应,许多战士不屑地说,美国鬼子打滑了,以前还敢拼个刺刀,现在是一打就退。
二、美军忍耐了一个月憋大招
1951年4月22日起,志愿军发起了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自4月22日发起,到28日暂停,第二阶段作战自5月16日起,至5月21日止。两阶段作战都没超过一个星期。
李奇微以极大的耐心逐步指挥部队后撤诱敌,同时出动炮兵和空军,对逐渐拉长距离的志愿军后勤补给线路狂轰滥炸,单是第一阶段作战中,美军飞行员就执行了7420次飞行任务,可见其强度之大。同时,逐步撤退的美军把前方一切物资都焚毁,令志愿军无法就地补充。
志愿军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打到汉城附近时,许多部队中,人手只有一把炒面充饥。
彭德怀隐隐感到形势有些不妙,部队粮弹已近极限,如果此时美军发动反扑怎么办?
夫战,未料胜先料败。彭总结发从军,二十余载出生入死,尸山血海里走过来的世界级名将,早就养成了超级敏锐的战场嗅觉。
5月21日,志司下令,各部立即停止追击,24日前撤回三八线以北休整补充。
饶是如此,撤退的命令依旧有点晚了。李奇微耐着性子憋了一个月的大招,时刻以百米赛起跑的应激状态,等着志愿军补给枯竭的这一刻,而志愿军则是以一万米长跑起跑时的速度起步。
一快一慢,攻防状态转换节奏差异明显,志愿军各部立即陷入被动状态。
据后来披露的资料看,美军的反攻命令实际上比志愿军撤退命令,早了将近一整天。志愿军还没完全撤退,美军执行穿插包围任务的骑一师第七团突击队、二十五师“德尔温装甲支队”、第十军“牛曼尖兵”特遣队,已经突破志愿军战线,抢占了天险屏障昭阳江北岸渡口,企图将宋时轮兵团拦腰斩断。
这一行动虽未真的实现截断宋兵团的狂妄意图,但割裂了东线、中线两大兵团的联系,中线15军、60军的侧翼暴露出来。
接着,美军突破了60军的防线,使得两大兵团彻底断开了联系。60军顶在最前面的180师撤退不及,被美军包围并大部歼灭,被俘5000余人,是为抗美援朝我军成建制损失的最高级别部队。
李奇微这一动(动这个量词没错儿,有过某种经历的人都会秒懂)组合拳,把志愿军打懵了,志愿军各级将士至此才明白过来,彭总为何会突然下达空前严厉的撤退命令。
但志愿军各个军师毕竟都是久经考验的百战之军,度过最初的慌乱期,各军迅速完成了状态转换,在敌我已经全面接战的情况下,强行上演敌前撤退的险招。
历来敌前撤退都是兵家之大忌。一旦退不好,被敌紧紧咬住猛打,撤退变成溃退,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15军军长秦基伟面对美军侧翼攻击,下令全军各团都把报话机打开,秦基伟一个团一个团的呼叫,略过参谋机关,直接向团长下达撤退命令。各团团长在第一时间听明白了军首长的决心,立即甩掉一切坛坛罐罐,人员全速收拢、轻装、速行,硬是在敌人大股兵力咬上来之前,与敌脱离了接触。部队只受到了很小的损失。
15军顺利撤回后,稍事补充,又拉到芝浦里一线,以一个军的兵力阻击追击而来的美军长达10个昼夜,有力迟滞了敌人的进攻速度。
被隔离在敌后的63军基本保持了主力,完整地撤到后方。
27军打得最苦,形势也最危险,后路被美军王牌空降一八七团和大批坦克截断后路,军长彭德清指挥各师、团交替掩护,连一支分队都没损失,如水银泻地般顺利撤走。
虽然局部受了一点损失,但几个主力军撤得如此干净利索,这是美军万万没想到的。
三、铁原血战:志愿军的神级状态转换
与此同时,铁原方向爆发了一场更为艰苦、敌我伤亡都十分惨烈的阻击战。
铁原位于半岛中部,是志愿军整个后方阵线的枢纽,部队物资转运要通过这里,部队前进、后撤也要经过这里。
铁原在我手中,则整个局面皆活,我军主力可从容后撤。铁原在敌手,则全盘皆乱,我前方主力退无可退,将会被敌分割歼灭。
彭总与李奇微都意识到了这个小地方的重要性,都投入重兵争夺铁原。
我志愿军63军光荣担负了此地的防守。彭总交给军长傅崇碧的任务是,阻击敌人15至20天。
傅崇碧倒吸一口冷气。美军投入攻击铁原、涟川一线兵力多达5万余人,65军在前面坚决抵抗没有顶住。而63军现有兵力仅2.4万人,下辖三个步兵师,如何阻击高度机械化、火力异常凶猛的敌人呢。
然而军令如山,傅崇碧接令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指挥三个师投入防御。
越是到困难时刻,越能考验担当和能力。傅崇碧及63军将士虽有决死之心,却无浪战之意。傅崇碧理解志司的决策意图,阻击的要义是拖延时间,为前方、侧翼部队后撤,以及后方主力部队休整、集结争取时间。所以每一分兵力都要争取最大化的价值,尽可能把战线拖开、拖散、拖长,让美军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
傅崇碧采取了这样的战法:少摆兵,多屯兵,以减少敌人火力对我军的杀伤;同时,以小组在前沿阵地与敌人纠缠,使其不能过早地接近我军主阵地。在战术上,采取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夜晚派出小部队袭扰敌人。
顶在最前面的189师精准地领会了意图,该师把防线分成200多个作战阵地,每个阵地逐次配备兵力,迫使美军陷入拔钉子作战。美军在189师的防守正面疯狂倾斜了4500吨的炮弹,试图毁灭志愿军一切工事。但炮火刚熄,美军步兵发起冲锋时,对面总会响起令人绝望的枪声。
美军虽然火力充足,进攻迅猛,速度却被死死限制住。夜晚还要防备志愿军反冲击,所以前进得非常困难。
我军这种打法虽然有效果,但由于单个阵地兵力少,防守和反击的压力都非常大,志愿军将士的伤率也远高于此前的阻击战。部队快速减员,189师不得不把各团缩编,人员过少的,团降为营、营降为连、连降为排。
美军也打红了眼,不惜代价地冲锋攻击,阵地前满是被炮火、枪弹炸死打死的尸体。阵中来不及打扫战场,美军与志愿军的死尸交叠在一起,惨状不可言表。
189师遭受重大伤亡后,傅崇碧又将188师调到一线硬顶。退下来的189师,仅能编成一个团。
美军经过最初的狂攻后,士气也逐渐衰落,再没有接战之初的骄狂之气。188师顶上来后,双方迎来的厮杀更为惨烈。此时我军各个阵地已经被美军摸清楚,美军的进攻更加有序,我军阵地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只能人自为战。即使如此,美军仍然难以大面积啃下各个山头,志愿军动辄上刺刀与美军拼命的架势,使得许多美军心里发怵。有的美军坦克冲过了志愿军战壕,却仍然冷不丁地被藏在战壕里的志愿军将士投出苏制反坦克手雷炸残。
188师563团8连只有40人,以惊人的意志和高超的战术,打退美军王牌骑一师一个加强团13次强攻,毙伤敌800余人,该连却仅伤亡16人。8连最后在兄弟部队的接应下撤出阵地,还剩下20多名官兵。连长郭恩志战后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战斗英雄”之称号。郭连长的荣誉,属于全体8连战士,活着的和死了的!
就这样,英雄的第63军,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坚强而灵活的战术,死死阻击了美军4个师5万人的轮番进攻,歼敌1.5万人(也有说法2万多人)。我63军伤亡亦达2万余人。188师563团入朝作战时兵员2700人,战后仅余266人。
铁原阻击战,只是第五次战役后防御作战中的一部分,另有上文叙及的15军在芝浦里的阻击战、20军在华川的阻击战。另外,东线还有人民军几个兵团的协助作战。
这一系列防御作战,亮点不仅是志愿军的不怕死精神,而是高度灵活的节奏转换。美军几乎是按自己设定好的剧本在打,一度也把志愿军打得非常被动,但仍然眼睁睁看着志愿军强行逆转节奏、转换状态,在撤退奔忙之中,建立起一道坚固不可撼动的防御线。
李奇微战前发明的磁性战术,至此被证明无效,所谓防守反击也根本打不起来。美国国内刚刚对李奇微收复汉城褒奖有加,至此又转换风向,大加抨击这位神奇将军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此战过后,双方阵线稳定地三八线,至此开启了漫长的谈判状态。
发布于:天津市